液氮循环系统实现低温箱内低温循环的核心逻辑是:通过液氮的流动与换热,持续吸收低温箱内的热量,同时通过系统设计维持液氮的循环利用(或补充),终实现箱内温度的稳定控制。其具体实现过程可分为系统组成和循环原理两部分,以下是详细说明:
一、系统核心组成
液氮循环系统通常包含以下关键组件,共同支撑循环过程:
液氮储存单元
一般为真空绝热储罐(杜瓦罐),用于低温储存液氮(沸点 - 196℃),减少液氮因环境换热导致的汽化损耗。储罐需具备良好的绝热性能(如多层真空绝热),并配备压力控制装置(如安全阀、压力调节器),避免因液氮汽化导致压力过高。
输送与驱动单元
负责推动液氮在系统内流动,核心设备为低温泵(如离心式或柱塞式低温泵),其需适应液氮的超低温环境(避免材料脆化),通过机械力将液氮从储罐输送至低温箱内的换热部件。部分简易系统也可通过储罐自身压力(液氮汽化产生的压力)驱动液氮流动,无需泵体。
低温箱内换热单元
是液氮与低温箱内进行热量交换的核心部件,通常为蛇形盘管、翅片式蒸发器或喷嘴:
盘管 / 蒸发器:液氮在管内流动,通过管壁与箱内空气(或被冷却物体)间接换热,吸收热量后部分汽化(形成气液混合物)。
喷嘴:液氮直接喷淋到箱内(或被冷却物体表面),通过相变(液态→气态)快速吸收大量热量(液氮汽化潜热极高,1kg 液氮汽化可吸收约 199kJ 热量),效率更高。
循环回路与回收 / 液化单元
根据系统类型(开式 / 闭式),回路设计不同:
闭式循环(主流设计):汽化后的氮气(温度仍极低)通过回气管路返回系统,经压缩机压缩(提高压力)和冷凝器(通常用液氮或低温介质冷却)重新液化为液氮,再次进入输送单元,形成 “液氮→吸热汽化→压缩液化→液氮” 的闭环循环,实现液氮的重复利用。
开式循环(简易设计):液氮在箱内汽化后,氮气直接排放至大气(或收集再利用),系统通过持续补充新液氮维持循环(严格来说是 “持续供应” 而非 “闭环循环”,但广义上属于循环换热过程)。
温控与安全单元
温度传感器(如铂电阻、热电偶)实时监测低温箱内温度,反馈给控制系统(PLC 或温控器)。
控制模块根据设定温度调节液氮循环量(如调节泵的转速、阀门开度):当箱内温度高于设定值时,增加液氮流量,强化换热;达到目标温度时,减少流量,维持稳定。
安全装置:包括超压安全阀(防止液氮汽化导致系统压力过高)、低温保护(避免设备因超低温损坏)、泄漏检测(氮气浓度过高时报警,防止缺氧)等。
二、循环过程原理(以闭式系统为例)
初始阶段:低温箱内温度高于设定值,控制系统启动循环。低温泵将储罐中的液氮加压后,输送至低温箱内的换热盘管(或喷嘴)。
换热吸热:液氮在换热部件中与箱内空气(或物体)接触,吸收热量:
若为盘管间接换热:液氮先以液态吸热(显热),温度升高至沸点后汽化(潜热),形成低温氮气(-196℃至室温之间)。
若为直接喷淋:液氮直接汽化,快速吸收大量潜热,箱内温度骤降。
介质回流:吸热后的低温氮气(或气液混合物)通过回气管路返回系统,进入压缩机被压缩(提高压力和温度),随后进入冷凝器(由外部冷源或液氮自身冷却),重新液化成液氮。
循环维持:液化后的液氮再次进入储罐,由低温泵输送至低温箱,完成 “液氮→吸热→汽化→压缩→液化→液氮” 的闭环循环。通过持续循环,箱内热量被不断带走,终稳定在设定低温(通常 - 50℃至 - 196℃,取决于系统设计)。
三、关键特点
高效低温:利用液氮的极低沸点和高汽化潜热,可实现深低温环境(低接近 - 196℃)。
精准控温:通过调节液氮循环量,可将箱内温度波动控制在 ±0.5℃甚至更高精度。
开 / 闭式选择:闭式系统液氮可循环利用,适用于长期运行(节能);开式系统结构简单,适用于短时间、高降温速率场景(如快速冷冻)。
综上,液氮循环系统通过 “输送 - 换热 - 回收 - 再利用” 的闭环(或半闭环)流程,实现了低温箱内的持续低温循环,核心是利用液氮的低温特性和循环流动,高效带走箱内热量。
本文链接地址:/1455.html